- 日本外务省藏档(一)
- 陈海懿 马海天
- 1721字
- 2021-04-04 05:48:22
本册说明
本册文件集编纂收录的资料主体来自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所藏日本外务省档案,主要包括国际联盟中国调查团关系档案(国際連盟支那調査員関係)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是记录了日本外务省与驻外各领事馆之间的来往函电,时间段是从1931年12月9日到1932年4月19日。
国际联盟中国调查团关系档案是日本外务省围绕国联调查团,将外务省与驻外使领馆之间的来往函电进行汇总整编的产物,这些驻外使领馆主要包括:驻日内瓦代表处、驻华公使馆、驻美大使馆、驻法大使馆、驻德大使馆、驻南京总领事馆、驻沈阳总领事馆、驻济南总领事馆、驻长春领事馆、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驻汉口总领事馆、驻旧金山总领事馆、驻夏威夷总领事馆等处。除了外务省与驻外使领馆之间的来往函电之外,还涉及中国驻屯军参谋长与参谋次长、陆军次官、海军次官、军令部次长、关东厅、警视厅、满铁、各县知事等之间的电文通信记录,以及外务省所藏有关国际联盟调查团的行程计划、护卫安排、欢迎辞等文件内容。
国际联盟中国调查团关系档案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国联调查团组建过程中的代表选择和确定。根据本册所搜集的档案记录显示,调查团的五位代表产生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体名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讨论和筛选,代表人员在确定过程中几经变化。1931年12月14日,国联理事会起草委员会向日本驻日内瓦代表处所提出来的调查团代表名单是:英国代表麦克米伦(Macmillan)、意大利代表施恩泽(Schanzer)、美国代表海因斯(Hines)、德国代表希尼(Von Schnee)、法国代表吉拉马特将军(Guillaumat)。可以发现只有德国代表是跟最终名单一致的,然而日本偏偏对由希尼出任德国代表表示了不满,要求换成佐尔夫(Wilhelm Solf)。
第二,国联调查团组建过程中的经费、路线等问题。国联调查团的经费如何承担,国联调查团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前往远东,这些问题在国联调查团组建过程中都是关键性的。在讨论国联调查团的费用支出问题时,日本认为本次经费从性质上看应该由国际联盟负担,但是考虑到国际联盟的财政状况,日本将部分支付。在讨论国联调查团的赴远东路线时,出现向东陆运和向西海运两种交通方式和路线选择,选择陆运的话需要横跨欧亚大陆,可以先抵达中国,并首先调查中国东北;选择海运的话需要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且远东第一站是日本。调查团最终选择了海运方式。
第三,日本外务省接待国联调查团的准备工作和接待情形。国联调查团从欧洲出发,先行前往美国,汇合了美国代表,然后抵达日本东京。日本政府获得了首先接触国联调查团的机会,档案详细记载了日本外务省为接待调查团,在外务省内部组建了国际联盟中国调查团外务省准备委员会,为调查团制定了详细的日程安排、护卫计划、宴会组织、访谈对象等等。档案还记录了外务大臣与李顿等人的会谈记录、外务省招待宴会的具体情况、调查团的关西之行等核心内容。在外务省的“热情”接待之外,日本舆论媒体亦大肆宣传报道调查团,并对调查团提出各种期待和希望。
第四,国联调查团在上海、南京、汉口、济南、天津、北平等地的调查情形,包括中国政府的接待和因应、日本外交人员的接待和因应、调查团如何进入中国东北等内容。1932年3月14日,国联调查团一行抵达上海,顾维钧和端纳等人出迎,调查团开始了中国之行。这部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分为调查团与中国政府人士的会面(包括中央与地方),以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为代表的中国政府高层人士对调查团的呼吁,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与李顿的会谈,中日新闻报道,调查团具体行程和各地接待情况等等。国联调查团在进入中国东北之前于中国内地的活动情况,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认识。
本册编撰的内容还包括一个附录,即《帝国政府对国际联盟中国调查委员会报告书之意见书》,该意见书反映了日本外务省对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批判和不接受立场,成文于1932年11月21日。该意见书分为绪论、中国、满洲、9月18日事件及其后的军事行动、“新国家”、结论等六部分内容。意见书的主要目的是表明日本政府不赞成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内容,向国联控诉中国对日本造成的“侵害”,抵制调查团报告书对“满洲国”的不承认,要求维持和承认“满洲国”政权,并反对调查团报告书中所提出来的若干提议,批判了调查团报告书中的“十原则”,认为“这些原则实际上并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