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序
韩愈《与于襄阳书》云:“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意为无前辈之指导,人才难以顺利成长;无后辈之传承,先辈之事业乃难获继承与发扬。
乙未仲秋上元周末,余客鄂州市优抚医院应诊。将暮,鄂州市中医医院舒忠民、张醒民二君造访。执文稿一帙见示,告曰:“此乃我院汤辅康先生医学遗著整理稿也,汤先生毕生心血,尽在于是。为不使一代名医中医学术及医疗经验泯没,我院决定整理出版,俾公诸世。敬呈一览并请题数言。”余展卷,见本书集腋汤辅康先生医学遗著6部(还附有文稿多篇),均系先生得意之作。除《中医写案入门》曾以鄂城县卫生局名义由省卫生厅刊行外(1965年内部刊印,发行甚少),其他著作均为首次面世。余按鄂州市中医院此举,意义重大、深远:一可使先生之著作、文章流传后世,垂法于未来,嘉惠后学;二可告慰先生于九泉,一生心血未付诸东流。因之,盛赞其有卓识远见,功德无量,无疑为中医事业作一巨大贡献。余嘉其行并亟请付梓,广诸同好。
汤先生(1917—1981)名汉,辅康乃其字也,籍湖北大冶市金牛镇。1954年调至鄂州,于鄂州执业中医工作27年,医德医术,有口咸碑。有病求治者,更踵相接,活人无算。撰写著作10余部,发表文章30余篇,共约300余万言,且诲人不倦,桃李满园,今鄂州中医界名流多出诸门下。余籍鄂州,并与先生常有过从,故对先生一生行状有所见闻。
先生气和而凝,志一而定,诚有道之名医也。然先生之名医与世之不少名医有别。观世之具真才实学者固有之,然亦有不少所谓名医者,重名轻实,喜作表面文章,少有坚实功底,或杂凑以成著作,博一时之誉;或从事临床抱敷衍之术,稍有疑难而转用西药,甘作西医之附庸;甚者有以中医科学化、中西结合之名行中医西医化之实。而先生则不然,不趋时媚俗,不见异思迁,以继承和发扬中医为己任,始终忠实于祖国医学,牢固站稳中医立场,坚守中医阵地,做名实相副之中医。先生熟读经典,博采群书(时为鄂州中医界藏书最多之家),上至《素》《灵》《伤寒》,下至叶、吴及名医诸家,无不刻苦钻研,撷取精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颇多创见(详参《百家医案选评》《中医写案入门》)。
先生不仅为中医基本理论之发微者,更是一位长期从事中医实践之临床家。从1960年始,鄂城县人民医院专设中医病房,由先生主管,接收诸多内、妇、儿等科重症病人(如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黄疸性肝炎、乙型脑炎、中风、肺炎、哮喘、妇女崩漏、子宫脱垂、小儿麻疹等)。虽间参西医检查数据,但先生从不用一片西药,全由中药治疗,始终依据中医理论揆度奇恒,辨证论治,而屡获良效(详参《浇花集》《望杏集》)。常有西医不治之病,转至中医病房由先生诊治而转危为安。后鄂城县中医院(今鄂州市中医院前身)成立,先生受令调往中医院,亦为中医院之中坚。夫为中医者,能达此境地,乃真中医也。试看今世之有所谓名中医如先生者能有几人!
先生学识渊博。除深谙中医学术外,旁通文、史、哲、诗词。且博闻强记,勿论谈医、论文,先生指陈上下数千年间百家得失,如数家珍。故以学识言,鄂州中医界后学无不奉先生为泰斗。惜天不假年,于1981年,猝晕仆于书桌旁,竟救治不起。呜呼!先生诚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噩耗惊传,医星陨落,凡有知者,无不痛惜。痛先生未尽天年突然离世!惜中医界从此少一脊梁矣!
先生之成就,非偶然也!他一生勤奋好学,虽布衣粗食,艰苦清贫,但于学术却专而有恒,每晚于斗室油灯下或读书或写作达三四小时,寒暑无间,几十年而如一日。
以先生毕生之勤,学验之富,覃思殚虑,日雕月琢,所撰成之数部著作,实为积数十年有得之言及经验所获之结晶,片笺片玉,皆可为后学法,决非泛泛者可比。余愿读此书者,宜详审焉,庶可无负先生之厚望也。
岐黄之道,源远流长,国之瑰宝,博大精深,非浅尝辄止者可知其底蕴,非久于临证者难味其奥妙。亟望有志之士,以前辈为楷模,振作精神,奋袂而起,还中医本来面目,以实现中医全面复兴,俾吾道大放光明,以保仁术之不堕。
叶发正书于武汉东湖之滨爱莲斋
岁次乙未仲秋上元
时年七秩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