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10月26日,我突然感到身心轻松,因为困扰学校的最后一场官司终于结束了。历时5年,妥善化解了8场纠纷,打赢了7场官司,彻底解决了围绕新校区建设的遗留问题,为学校挽回经济损失2.57亿元!这是继2012年3月学校新校区教学实验大楼竣工并实现整体搬迁、2012 年10月还清7.16亿元巨额债务之后,又一件让人欣慰的大事。这三件事情办完,我的母校河南中医学院可以说转危为安了,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作“无债一身轻”“无官司一身轻”。

这一段时间我走在校园里,看到职工们向别人介绍学校时那种自豪的神情,看到师生们在校园随手拍在微信中传播的校园风光,看到学生自信活泼的身影,听到师生开心开怀的笑声,我又恢复了哼着歌曲走在上班路上的习惯。我会唱的歌曲、戏曲都是在上班路上和在厨房做饭时练会的,这个习惯从2008年7月24日以来已经中断六年,现在重新恢复,感觉真好!

2014年11月中旬,了解河南中医学院前几年情况的省财政厅一位领导对我讲:“我是亲眼看到你们学校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挣扎着爬出来,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现在还能奋力前行,实在不容易!你应该把这几年艰难曲折的情况整理一下,这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听后沉思了一下,没有正面回应这个建议,只是对他多年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因为之前我从没有考虑过这个事情。

过了两个月,这位领导见到我又重提此事,其间国内兄弟院校的校长也对我说过:“河南中医学院这段特殊、艰难、曲折的经历,太有必要好好记载下来。”我听了只是笑笑,未置可否。

2015年元月,学校一位老领导见到我,谈到学校这几年的变化,直言是个奇迹。“前些年压在全校职工身心上有三块巨石,第一块巨石是新校区教学实验大楼停工近三年,成了远近闻名的‘烂尾楼’,省委书记点名批评,社会上议论纷纷,外单位问起此事,学校职工无法回答,感到很没面子。第二块巨石是巨额债务,当年学校在银行贷款8亿多元,还借职工6800多万,年利息最高时达4400多万,有些教学和科研经费被挪用,资金链濒临断裂。尤其2007年7月把东明路老校区卖掉,土地证让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走,职工们感到新校区没有建成,老校区又被卖掉,对学校失去了信心。第三块巨石是官司缠身,新校区建设的施工方组织民工经常围堵新老校区大门、教室和行政楼,师生不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全校职工忧心如焚,感到学校陷入泥潭,无力自拔,没有希望了。这几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校区教学实验大楼盖好,巨额债务基本还清,难缠的官司打完并全部打赢,东明路老校区又收复回来,学校进入省部共建行列,三位省领导出席省部共建签字仪式,学校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国务院批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新校区职工周转房建成,职工们分到了新房,年终的奖金成倍增长,新校区绿化得像花园一样,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鼓励和赞扬。现在学校职工一说起学校的快速发展都特别高兴,对学校充满希望,这个转变是很不容易的。你应该把这段不平凡的历程记录下来,让以后的年轻人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的非常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励志和教育题材。”既然学校的老领导这样说,我就在意了这个事,但仍没有列入我必须要做的事情之列。

两个月之后,我准备启动这个事了,是因为曾教过我课并对我非常关注爱护的老师发话了,他说:“玉玲,你回母校后这几年不平凡的经历,很值得写一写。”

我从小就被认为是最听父母和老师话的孩子和学生,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一向做得很认真。我向老师汇报了为什么之前虽有很多人建议,但我迟迟没有做这个事的原因和顾虑。于我而言,那是一段刻骨铭心、却又不堪回首的经历,一想起来就心潮起伏,百感交集,格外难受,久久难以平复,因而实在不愿再去回忆它!那几年,为了解决学校的困难,不得不到处求人;为了加快解决“烂尾楼”的进度,不得不和付强副院长、解建新主任奔走求助于省直有关厅局之间;为了续接濒临断裂的资金链,不得不带着计划财务处处长张小平到处求见银行行长;为了维护学校利益,不得不和施工方据理争辩;为了躲避职业打手在我家楼下的盯梢围困,不得不和我爱人住到部队的招待所;为了摆脱施工方组织的民工围堵,不得不化装从消防通道逃走;为了防止上班路上遇到不测,我的手提包里准备了防身器;为了让学校的师生学习环境好一点,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心去和堵门的民工谈判……我是一个没有傲气但有傲骨的人,为了自己的事我从来没有求过任何人,但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低下头到处请人援助。那几年,我作为河南中医学院的院长、医学专家和教授,心理上受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创伤!

我迟迟没有动笔,还有两点顾虑:一是写这些历程会不会让别人发生误解。我一直认为,学校能从绝境走出来,在外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厅局和兄弟院校的支持,在内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的力量和智慧,我只是竭尽全力做了我这一任院长应该做的事情,为了学校的发展,担当起了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写这些艰难曲折的事情也可能会有极少数人感到不舒服。

老师静静地听完,然后说:“正是由于那么多人的帮助,才使学校转危为安。你记载下来,是为了让学校的后来人记住学校发展史中曾经有过的艰难岁月,不要忘记帮助过我们的人。你是院长,学校的法人,处在决策位置,掌控和推动着整个事情的进展,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说的其他顾虑完全没必要,相信你会做好的!”

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要做了,但我确定了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书中所记录的是我到学校以后依靠大家的智慧、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任职之前问题是如何造成的一概不涉及;

二是书中所记录的是我亲见、亲闻、亲历、亲为的事情;

三是客观真实,这本书是河南中医学院在那个特殊时期的重要史料,可以存放在学校档案室和校史馆,以备查询。

此后,我一边处理着学校大量的行政事务,一边和当年一起解决诸多困难的同事座谈交流,共同回顾那段艰难岁月。让我没想到的是,大家对那几年的经历记忆犹新:如为了能让2008级新生按时入学,在工地上连开的24场现场会;为了能使“烂尾楼”工程早日复工,与施工方进行87场艰难的谈判;谈判破裂后,学校与施工方在郑州仲裁委进行的史无前例的19次仲裁;为续接濒临断裂的资金链,86次向银行求助;在学校资金链马上要断裂时,学校领导和职工外出四处借钱以渡难关、年关;尤其是28个兄弟院校和企业冒着风险借给学校资金的经历让人难忘;为了加快解决疑难问题的速度,省政府为学校召开的4次专题会;为了依法依规,学校聘请两位律师帮助解决15场纠纷和官司的经过;为偿还巨额债务进行资源整合的智慧;为解决与施工方的纠纷跑安徽、赴北京;为搞清工程材料真实价格去南京、奔山东……谈的时候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大家时气、时恼、时哭、时笑,最后还都说,这一生经历过大事,作过大难,苦尽甘来,值了!

回忆梳理过去几年的艰难岁月,我深深体会到,当年学校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境,如果没有上级部门、兄弟院校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我们自己是爬不出困境、翻不过身的;如果没有学校广大职工的勤奋努力,没有在那个时期组成一支敢想敢拼的团队,是不可能渡过难关、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老师说得对,这段特殊的时期和经历确实应该记载下来,以感谢那些在关键时候出手帮助过河南中医学院的人,感谢那些在极度困难时期不畏艰险为学校勇于拼搏的人。

郑玉玲

2015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