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研训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12年,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唐西胜主任邀请我一起讨论机构建设和完善的事宜,在此次小范围咨询性活动上,大家从高质量培训的理念与研训机构的任务、性质、类型、特征等关系上,做了深入讨论。唐主任根据下城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提出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中心城区教师研训机构转型发展的问题,并形成了改革的具体构想。2013年下半年,原“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正式更名为“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按照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开展规范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转型,内涵发展”的学院战略,开启了区域研训机构的转型、创新之路。我要特别提出的是,为了打造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品牌,转型后的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就与本人所在的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合作,推出了“名师好课堂”这样颇具特色的研训教一体化教师培训平台,倡导“实践导向”和“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成效显著,深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成为我省研训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创造性范例!

区域研训机构的转型发展,使教师从“有培训”到能从需求出发享受“高质量培训”,逐步建立起让教师满意的服务体系,并推动研训模式的创新,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在唐院长的带领下,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区域研训机构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专业性组织,兼具行政领导力和专业影响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传播、方法探究、行为示范、教师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不可替代。在浩浩荡荡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区域研训机构的自身变革、转型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转型发展,是区域研训机构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在他们看来,所谓转型,首先是一种状态的转变,是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区域研训机构的转型,是理念、职能、模式、方法、手段、人员素养与作风等诸多方面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型研训向现代型研训演进的历程,研训形态与方式将发生重要改变:从封闭型研训走向开放型研训,从单一型研训走向一体型研训,从大一统研训走向差别化、个性化研训,从线下研训走向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研训,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提出了转型的六大方向、五项指标,顺应了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研训的重要特点,这些探索在区域研训机构建设上是极具开拓性的!

其次,区域研训机构的转型本质上也是研训教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从提高研训教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研训教结构调整,矫正研训教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研训教供给结构对学校和教师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区域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再者,转型不是碎片化调整,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和制度支撑。发生在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的转型,涵盖职能职责转变、理念文化更新、环境条件优化、内容方式变革、制度治理保障、推进策略设计等方方面面,学院较为科学地建构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保障体系等五个维度,并分别对应一体化、专业化、个性化、智慧化、治理化等五大指标,思维缜密,路径清晰,操作精细,这也是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转型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还要指出,科学推动区域研训机构转型发展,需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改革的难点在于研训机构人员老化、机制僵化、格局固化的问题,改革的重点在于传统管理与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有效转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此,在转型的过程中,既要把学院内部教师,更要把全区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研训教生产力才会获得生机和活力,实现蓬勃发展。因此,区域研训机构的转型,必须是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全程发力的过程。转型的策略和方法也成为改革设计的重要一环,规划牵动、改革推动、课题驱动、项目带动、院校联动的下城经验,值得总结与借鉴。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转型也是一种平衡的打破,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这就需要责任担当、主动作为。新旧的交替不会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至为重要的是转型变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固然值得肯定,下城区采取项目式、渐进式的变革方式,采取小步子原则,稳妥而有秩序地推进转型持续有效地发生,更值得点赞。正是这种变革转型方式,让他们在转型实践中创新了许多好的项目、好的案例,打造了很多好的平台与载体,助推转型。如三级研训教体系、全员培训梯度培养模型、重点项目实践研究、名师好课堂、名师智慧空间站、小候鸟驿站教师师德真实性培训、教师海外研修等,这些既是转型的优良载体,也是下城研训的特色品牌。

切记,转型,貌似变革,实则坚守。很多时候扬弃容易坚守难。区域研训机构的转型要科学地把握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要不忘初心,坚守价值,坚守理性,坚守为师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转型的顶层设计中,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冷静理性地思考追问了四个问题:为什么转?转向哪里?转变什么?怎么转?任何时候,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做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这一定义告诉我们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现状的变化”为评判标准、以“有意义的转变”为标志的。这就是说,区域研训机构的转型,要有显见的具体效应或结果,意味着研训教的最初状态与以后状态的明显不同。

发生在下城区的研训机构转型创新,只是当前教育改革和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一种区域探索。这本书的出版,不只是为了总结教师研训的“下城道路”和“下城经验”,更期待有更多的区域研训机构一起来研究和实践探索,把我们对新时代教师发展的理想,变成理想的新时代教师,为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为序。

刘力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