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的冲击

农业社会中的分工并不专业,许多手工业者都是身兼数职,农忙时节务农,农闲时才进行手工产品的制作。分散在家庭手工作坊中的生产不仅劳动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坊,机械手臂代替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机器生产的打击使手工业逐渐衰落,学徒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一、机器的冲击

珍妮纺纱机、飞梭、水力纺织机和蒸汽机等机械发明和使用后,大部分手工业被大机器生产取代。机械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手工业者遭到排挤,劳动过程也因此发生改变:机器生产按岗位、分工序,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劳动和连贯劳动,工人丧失了生产的独立性,生产中技术要求的弱化使年轻人无须专门培养,很快就能在工厂中掌握规定动作、学会操作机器。长达七年的学徒制显然已没有必要。1812年,一个纺工使用珍妮纺纱机纺的纱相当于200个纺工纺的纱;1825年,一个男孩操作两台动力机的生产效率相当于手织工的15倍;1833年时,一个成年织工和一个童工可以做一个手织工20倍的工作。[13]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剩余价值,不再配备像过去那么多的熟练工人,开始大量使用廉价的女工和童工,这导致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学徒制逐渐瓦解。

二、生产方式的影响

分工是工作职能的细化,在机械化生产未推行前分工尚不发达,所以师傅等独立工匠在生产中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18世纪下半叶以来进行的工业革命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和劳动形式的变化,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流水线越发达,分工就越细致,分工越细致,标准化操作就越多。工人达到标准即可执行操作,这实际上降低了对其技能的要求。师傅—工匠—学徒—劳工的技能等级逐渐被领班—熟练工—半熟练工—劳工的新等级代替,学徒在这一等级体系中几乎没有位置。[14]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机器被广泛运用,分工使越来越多行业中的工匠丧失了独立性。1890年,英国上院特别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由于实行了分工,近50年来,‘除了特别好的定做成衣铺外’,单独一个裁缝已经做不出整套的服装来……‘一个人一般只是专做一种衣服,或一种衣服的一个部分,这比较容易学……裁缝业分成了许多不同的部门’。”[15]

缺乏分工和协作的手工作坊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在与机器的竞争中必然遭到失败,这也迫使雇主和学徒放弃学徒制。19世纪90年代的技术改革给学徒制造成了巨大压力:由于操作全自动机器的工人数量不断增加,英国锅炉行会抱怨学徒质量下降;很多造船厂的技工和学徒暗自减少技术培训的内容,这使得很多十八九岁的学徒只能运铆钉,丝毫学不到铆工的核心技术。

工业革命前,手工作坊是培养技术人员的最佳场所。钟表业是英国17世纪以后兴起的重要行业,技艺高超的钟表匠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懂得水平测量,能计算速度、画平面图,钟表业成为19世纪英国机器制造和修理业中熟练技术工人的重要供给来源。[16]但是钟表匠的技艺只是传统的个人手工技艺,不是先进的工业生产方法。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钟表业输给了瑞士和美国的新式工厂和标准化生产,钟表行业的命运成为旧式手工技艺和技术传授方式在新的条件下衰落的缩影。

在学徒制崩溃的同时,新生劳动力的培养任务转由学校职业教育承担。“旧的学徒制已被摒弃,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雇主不再教授手艺,大工厂的发展使得工序细化,学习者几乎没有机会去掌握一种技艺,工厂里聚集了大量无技术或半技术的工人。因此,所有即将成为工人的年轻人在进入实际生产过程前应接受有效的技术教育,这个工作应由职业学校来承担。”[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