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促进企业良好、永续发展是企业管理实践与企业管理研究的共同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与企业管理研究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这些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潜在发展短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难保证中国企业的良性发展。

就管理实践而言,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刺激,中国企业在面对巨大发展契机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兴市场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企业的发展热情。伴随着市场开放的号角,各企业招兵买马,冲入市场展开激烈厮杀,一时间,万马奔腾,狼烟四起,尘土飞扬。而在这场残酷的争夺中,中国企业渐渐被飞起的尘土遮住了双眼,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双车大战”就是这一混乱战场的代表,面对“打车”这一新兴市场,腾讯和阿里这两大巨头居然采用“价格战”这一肉搏的方式进行竞争,不仅烧了钱财、乱了市场,还坏了和谐。马云与马化腾这两匹骏马在马年之初竟同时失了前蹄,实在叫人惋惜。虽然中国企业看不起同质化竞争,但是类似双车大战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并非特例,201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各种金融“宝宝”同样是这样一种缺少科学商业管理指导思想的同质化竞争结果。其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双车大战,在过去的一年里,各种“宝宝”纷纷跳水,“要改变银行”的马云也不再豪言壮语,空留下一个混乱不堪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中国企业究竟怎么了?其实答案并不难寻,这是中国企业长期盲目照搬西方管理思想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双车大战还是宝宝竞争,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是成为新兴市场的寡头垄断,以此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企业拟采用这一思想来指导自身实践,本质上说没有任何错误,毕竟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存在的,而寡头垄断可以获得最大利益。但中国企业只学了思想的皮毛,不解思想的实质,这才是错误的根源。西方所有的管理学思想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并不是在任何市场中都可以运用的。在当前中国背景下,通过价格战等低等竞争策略在新兴市场获得垄断地位是和寡头垄断这一管理思想的边界条件背道而驰的。因此,中国企业才会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双车大战”、“宝宝大战”这类乱市又赔钱的企业缠斗现象。由此可见,切实科学地使用正确的管理思想指导中国企业实践是多么的重要。而正确的管理指导思想并不是照搬西方管理经验,我们必须在选择企业管理思想时兼顾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将西方的管理学思想与中国的管理实践密切结合,让西方的理论在中国情境中进行淡水养殖,最终才能培育出能够切实指导中国管理实践的思想。这不仅是力求发展的中国企业的要求,也不仅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要求,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面对中国企业的巨大机遇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企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将承接历史的重任,以推动中国企业健康发展为初衷,以管理思想为指导,以企业实践为载体,积极探索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管理指导思想。

理论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折射出了中国管理学界所面临的问题。就管理研究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国企业管理学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但在这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我们却窥见了中国管理研究的危机。虽然中国自身有着丰富的管理研究素材,但是现在主流学者通常忽视特有的中国因素,遵从西方研究范式,造成中国独特的管理理论体系迟迟不能建立。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努力向西方研究者,甚至向中国本土的研究者展示中国管理研究的独特性魅力,但是这种努力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扭转中国目前的管理研究局面。由于中国学者痴迷于西方管理研究范式,中国的特色管理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致使“宝宝大战”与“双车大战”这样的现象出现。中国特色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直接阻碍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前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管理问题重视不够致使管理探索滞后,不仅是学术界的损失,也是我国万千企业的损失。由此可见,从理论研究方面探索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是多么的重要与迫切。而中国特色管理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管理研究出现了断层。国内管理研究较多地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问题上,其中宏观研究主要反映国家、地域、行业的总体特征情况与总体发展趋势;微观研究主要反映企业中个体与团队的行为与意向。这种极端化的研究现状直接导致了微观与宏观的脱节。而企业很难从过于概括的宏观研究与过于精细的微观研究中找到企业这一中观主体可借鉴的经验。因此,也就直接造成了“研究无用”、“象牙塔学者”等众多对管理研究的偏见在企业中甚嚣尘上。这样的一种情况割裂了企业与研究原有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致使中国管理研究发展缓慢。可见,修复企业与学界的关系,鼓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转型很有必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关键在于连接管理研究中“中观”这一断裂环节。要真正做到连接“中观”,中国的管理研究学者就必须深入企业,获得大量企业的一手资料。而我们知道,由于学者的精力有限,仅凭一腔热血很难获得丰富的企业资料。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企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以促进中国管理研究发展为目标,以为中国管理研究学者服务为导向,建立中国管理“中观”研究平台,深入全国,扎根上百家企业,获取了跨行业、多地域、多层级的全方位企业数据。研究中心希望以此为根基,以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向导,弥补中国企业管理研究发展中缺失的“中观”环节,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发展,为中国管理研究实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企业服务、为学者服务”并不是中国人民大学企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开出的空头支票。为了真正服务于企业与学者,研究中心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中国企业追踪调查”(Chinese Enterprise Panel Survey, CEPS)。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两年。在这两年间,参加追踪调查的企业数目已经达到了179家,企业面对调查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犹豫观望变成了主动要求。研究中心的调查重点也从最初的散点调查转变为围绕“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发展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推动中国管理研究发展”这一核心议题的系统调查。在两年的“中国企业追踪调查”中,调查对象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研究中心希望以此勾勒出每个受调查企业的全貌,并依此全面的企业资料发现中国企业竞争力变化的规律,找出中国企业理论的“本土特质”。不仅如此,研究中心还以“动态发展”为中国企业追踪调查的指导思想,和参与调查的企业签订了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协议,认真负责地追踪每个受访企业,建立真正有效的“中观”企业研究平台,为研究学者提供便利。我们相信,通过若干年对企业的近距离观察研究,中国学者一定能够提炼出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管理理论,取得开创性的、对国内国际都有深远影响的成果,进而为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帮助其走上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中国企业正行驶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快轨上,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向后看,向下看,向前看”。向后看,看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向下看,看自己正在走的道路,是不是偏离了预设的发展路径;向前看,看新的技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规划自己。企业只有做到“向后看,向下看,向前看”,才有机会使世界“向你看”。本书立足于研究,着眼于“后、下、前”,希望在研究的基础上能给我们的企业带来启示,能让我们的企业更好地认清自己,做到“知己知彼”,完成企业发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