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企业与社会

1.1 企业资源与绩效

1.1.1 企业的资源

一般来说,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前者是那些可见的可以量化的资产,如生产器械、制造设备、厂房等,后者则是深深根植于企业的历史中长期积累下来的资产,例如知识、商誉、创新能力等。两种资源的具体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1.1.2 关于企业资源的理论

企业的资源是企业经营活动依赖的基础,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关于企业资源的理论,有两个经典分析模型。一个是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的产业组织模型分析,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业中资源的高度流动性,因而行业内公司之间拥有的资源差异不会维持太久,导致行业内公司之间拥有相似的战略要素,在分析时重点关注的是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强调研究行业结构的重要性。另一个经典模型——资源基础模型则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特定的资源和能力的组合,基于资源的不可转移性假设,企业之间的资源相对来说是异质的。资源基础理论的提出者Jay Barney认为,企业的一项资源要想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具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其中的价值性指的是一项资源要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做出贡献,如果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这项资源就无法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Barney在分析企业的资源时,重点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资源状态,现有的研究也有关注企业外部资源是如何获取的,资源依赖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强调了企业运用权力等方式获得资源的过程。就目前的理论应用来看,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较多。这里主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来分析企业资源与绩效的关系,资源依赖理论的相关观点可以作补充。

1.1.3 企业资源与绩效的关系

大量的战略管理学者对企业资源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如:企业因素比行业因素在决定企业绩效方面更加重要;有价值的、稀缺的、不易模仿和被替代的资源比其他资源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利用重要的、稀缺的且模仿成本高的资源实施合作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联盟战略比利用其他资源所产生的回报更大等,这些论断均是对于资源基础理论的验证和发展。

从资源的具体形态看,已有实证研究检验了可能影响企业绩效的各种企业资源,比如企业的历史、员工的技能、企业的整合能力、企业的文化、创新性等,但也有一些研究的结论与资源基础观的观点不一致。这说明资源与绩效的关系取决于具体情境。

1.1.4 样本企业的总体资源状况

此次企业追踪调查,我们重点关注了企业在资金、技工(有技能的劳动力)、原材料供应、管理能力、知识资源五个方面的资源充沛程度。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总体资源指数为3.57(满分为5分)。

图1—2表明,样本企业对上述各类资源的拥有量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资源类型的拥有程度也比较平均,相对而言,资金储量稍显不足,可能是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较困难导致了样本企业的资金存量偏低。

图1—2 样本企业总体资源状况

本次调查发现,样本中的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技工、原材料供应和管理能力上差异不大,但在知识资源和资金方面有较大差异(见图1—3)。家族企业的资金较非家族企业多,但知识资源丰富程度低于非家族企业,可能的原因在于,非家族企业内部的员工结构较为多样,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企业内部得到扩散、转移和共享。

图1—3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资源情况对比

1.1.5 样本企业的总体绩效状况

此次调查,我们用生产绩效、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来刻画企业总体绩效水平。选择销售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来考察企业的市场活动绩效,选择净利润、投资报酬率(ROI)和总资产收益率(ROA)三个指标来考察企业的财务绩效,选择推向市场的新产品和生产能力两个指标来考察企业生产活动方面的绩效。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总体绩效水平为3.39(满分为5分),处于中等水平。

如图1—4所示,样本企业总体的生产能力较为突出,在市场方面的表现也较好,但盈利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样本企业应注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图1—4 样本企业总体绩效状况

从图1—5可以看出,在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相对较低。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思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资源—产出效率,或许应当成为企业管理者战略思考的重点。

图1—5 不同性质企业的绩效水平

1.1.6 样本企业资源与绩效的关系验证

我们对于样本企业的资源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验证。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的结果表明,基于此次调查收集到的数据,企业资源作为自变量(均值)时对于企业的绩效(因变量)的变化的解释程度为26.7%(p<0.01),企业的资源和绩效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验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资源基础理论,即企业的资源对企业的绩效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