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成长调查研究报告(2013)
- 伊志宏
- 3266字
- 2020-08-30 03:23:26
引言
一、中国企业追踪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扎根企业管理实践,从中提炼研究课题,深入探索并作用于企业管理现实,是管理研究的根本任务。将管理理论有效地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去,是影响企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推力。中国管理研究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共享的美好愿景。
从管理实践上看,当前中国企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遭受到不同于以往的生存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给我们的企业造就了无数的成长契机,同时带来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这特殊又令人兴奋的时代旋律下,中国企业正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不确定的未来?它们的现状如何?可能存在哪些问题?成长方向在哪里?中国企业应如何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又该如何掌握管理理论,有效地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让理论更好地为自己的企业实践服务?这些管理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亟待得到回答和解决。
从管理研究上看,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量化的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积累了丰富的、质量日益提高的经济与社会数据。但是,国内现有经济社会数据多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孤立采集的:宏观数据反映的都是国家、区域或者行业等总体的状况和趋势,而微观数据则又是从独立个体出发,反映个体的行为与意向。这种状况导致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微观与宏观的脱节。实际上,个体的经济与社会行为不是直接嵌入在国家、区域、行业或者市场之中的,而是嵌入在其日常工作活动的组织或企业中的,所以,国际上把对组织与企业数据的采集作为实证研究的重点。而目前我国在企业层面的稳定数据来源相对缺失,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已对企业层面数据的采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我国目前的企业数据基本来自统计部门的企业报表(如上市公司报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改革的快速发展,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所产生的数据已严重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现状,难以为企业“中观”的细致分析提供有效的指标与数据。
基于企业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立了企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企业追踪调查”(Chinese Enterprise Panel Survey,CEPS)项目,调查和研究中国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管理问题,为政府、企业和相关学者提供智力支持。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创建一个国际知名的开放式管理平台,推动高水平的管理研究,识别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实践并总结提炼相关管理理论,在为管理理论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服务于中国企业做强做优。研究中心整合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及产业链相关的优秀资源,开展以创新与竞争力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企业数据库建设、决策咨询、学术交流等活动,努力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并将其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与决策的实践,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本次“中国企业追踪调查”,围绕中国企业发展与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核心议题,借鉴不断发展的企业竞争力理论,设计并调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企业运营管理和经营环境的第一手信息,在为企业研究者提供数据平台的同时,力图找到中国企业竞争力随企业内外部因素变化变迁的规律,并试图勾勒出企业理论的“中国特征”。本次调查的主要构思是,通过若干年持续对企业近距离的观察研究,拿到企业的第一手数据,总结提炼出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的管理理论,取得开创性的、对国内国际都有深远影响的成果,进而对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帮助其走向更长远的发展。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能否获得持续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中国企业能否保持创新与活力。事实上,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基本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定位,并在竞争过程中,大大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中国模式”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政界、商界以及学界关注的焦点。我们持续追踪企业,在不同时点上反复调查企业的基础性一手数据(长期追踪而非横截面数据),辅之以热点问题的调查,通过全景扫描中国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运营管理和结构特征,研究总结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与环境互动的变迁。掌握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动态的一手数据,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将特别有助于归纳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及其变迁),并形成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企业发展方式的对比,不仅对中国企业积累经管知识、提升竞争能力有帮助,而且能为国家政策咨询与制定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资料。“中国企业追踪调查”试图构建起企业实践与管理研究之间的桥梁,有利于满足学者及决策制定者对企业层面数据的迫切需求,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2012“中国企业追踪调查”的抽样原则是分层抽样,主要以企业规模、行业、所有制、地域为分层变量,回收了来自126家企业的问卷。这126家企业分布在中国的东、中、西部,从事不同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服务业、重工业、生产制造业等;企业性质也各有不同,有10家国有企业,73家民营企业,及众多合资、集体及外资企业。同时,126家企业中有25家家族企业、15家上市企业;一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也参与了此次调查,如海尔集团、中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等。
此次我们采用了线下调查的方式,每家企业的调查对象包括企业负责人(总经理)1人,中高层管理者4人,下属员工12人(每名中高层管理者随机挑选3名员工)。我们针对不同部门和人员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具体包括总经理问卷、营销经理问卷、人力资源经理问卷、产品/运营经理问卷、IT经理问卷、员工问卷等。这些问卷涉及不同的调查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上述126家企业回收的各类问卷的情况如下:总经理问卷124份、营销经理问卷122份、人力资源经理问卷121份、产品/运营经理问卷118份、IT经理问卷105份、员工问卷1351份。
出于全景扫描中国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运营管理和结构特征的考虑,为保证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据调查:企业背景信息、企业经营者信息、企业战略与管理系统、营销实践、企业创新与运营管理实践、人力资源实践、IT管理实践以及员工工作情况和生活感受等。
从企业管理的实践出发,结合当前管理理论的前沿发展动向,我们使用了一些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学术概念,用以刻画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为了方便阅读,本报告在呈现调查发现之前,首先给出了相关名词的基本定义以及相关的管理研究情况。例如跨部门协作,跨部门协作是指企业各职能部门树立全局意识、合作意识,共同满足客户需求,实现战略目标。跨部门协作指数用来衡量企业的跨部门协作水平,该指数高则说明企业各职能部门能较好地整合在一起,满足目标市场的客户需求,能较好地致力于一起认真地解决问题。又比如开放式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学习、合作、跟踪先进企业等获得创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四个方面——技术引进、研发合作、技术跟踪、技术学习等体现出来。
我们对12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编排、校对之后,对数据进行计算、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和专题讨论,形成了这份“中国企业成长调查研究报告”。由于大部分变量(85%)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我们以变量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比较的对象。在对比分析部分,我们基于地区、行业、上市与否、家族控制与否等维度对调查样本进行了划分,并围绕跨部门协作、产品差异化、自主创新能力等企业管理重要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基于调查数据和当前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热门话题,我们展开了专题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在今后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将扩大调查样本的规模,以更好地反映中国企业的总体特征。在调查方式上,今后将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更大调查样本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给出宏观、框架性的管理建议。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企业追踪调查”项目的持续开展,对企业的了解会不断深入,取得的研究成果会更加丰富,管理理论与企业实践的协奏曲会更加响亮,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