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
- 朱珏
- 3770字
- 2021-03-28 00:44:03
五 研究资料
对于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首先是档案资料。关于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之前没有学者对此做过深入的探讨,因此发掘新史料就显得十分重要。浙江省档案馆所藏资料是本课题依据的最为核心的资料,主要包括七部分的档案资料:第一部分:有关精简工作的政策法规,包括有关通知、意见、规定、办法等;第二部分:有关精简工作的相关简报,包括《粮油工作简报》等;第三部分: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检查报告,包括反映整个浙江省精简情况的报告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分类报告等;第四部分:各部门的精简资料,包括浙江省体育委员会、物资部门、贸易部门、商业部门、粮食部门、基本建设与工业等部门的精简资料;第五部分:中共浙江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和各地市整编精简委员会针对具体部门、地区与人员的有关通知、批复与函件等;第六部分,中共浙江省委整编精简委员会在1961年至1963年所编的《整编工作情况》与《精简工作简报》共146期;第七部分:未归入以上六类的其他有关精简工作的档案资料。此外,浙江省部分地市档案馆所藏的有关精简工作的档案资料也是本研究所依据的资料。
第二类资料是统计资料:包括浙江省有关人口统计资料与全国性的统计资料。浙江省的统计资料包括《浙江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人口·浙江分册》《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等。全国性的统计资料包括《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中国统计年鉴(198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以及《当代人口丛书》编纂委员会所编各省《人口分册》等。这些统计资料中有关浙江城镇人口精简的数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第三类资料是文件集与文集:包括《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至第十七册、《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61年1月—1966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文件选编(1957年1月—1960年12月)》等文件集以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陈云文选》《周恩来选集》等当时中共中央及中共浙江省委部分领导的文集、选集、文稿、回忆录等。这些文件集与文集中关于精简城镇人口措施出台、实施、结果等方面的论述,可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四类资料是地方志:包括《浙江省人口志》《浙江省人事志》《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浙江省土地志》《浙江省统计志》《浙江文史资料目录(1962—2002)》《浙江文史大典》《浙江省情:1949—1984》《浙江水利志》《浙江文史资料》《浙江文史资料选辑》《浙江省民政志》以及浙江省各地市新编的市县志。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浙江省及许多市、县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修地方志。在这些地方志中都有关于精简城镇人口的记载,尽管这些记载较为简略,但由于其论述的角度与上述所涉及的几类资料不同,其更加注重地方的一些特征,因此,也是本研究关注的一类史料。
第五类资料是有关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的论文:如李若建的《大跃进与困难时期人口迁移初步探讨》《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陈理的《60年代初精减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决策的研究》,陈建兰的《1961—1963年中国城镇人口精简浅析》,柳森的《1961—196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职工和城镇人口精减》等。这些论文的史料、观点、数据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此外,田野调查所获取的口述资料也是本课题的参考资料。2010年7月,笔者带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十多名本科生,在浙江省十一个地市开展了一次寻访精简亲历者的调查访问活动,最终在笔者的指导下,这十多名学生完成了对10名精简工作的亲历者的调查访问,并形成了10篇口述访问稿。由于时间、精力以及资金上的困难,调查没能取得足够的样本,因此,在资料的客观性上有所欠缺。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10位精简工作的亲历者是经过调查组精心挑选的,其精简的经历、流向、生活轨迹的变化以及目前的生活状态都不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简工作的复杂性。考虑到样本的单薄性,论文中在使用这些调查访问资料的同时,尽量地辅之以档案资料,在论证上力求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但在考察被精简者的心路历程、目前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精简工作的评价等若干问题时,由于档案资料缺失,在论述中较多地运用了有关口述访问的资料。通过这些口述资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被精简人员的精简历程、其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因此,调查访谈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个案资料(详见附录)。
[1] 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页。
[2] 《认清形势,掌握主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7页。
[3] 李若建:《大跃进时期的城镇化高潮与衰退》,《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5期。
[4] 除上述有关城镇人口数量以及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外,还可以以精简的平均数作一比较。1959年中国行政区划进行大调整后,从1959年到1969年,全国省级行政区划30个,按照全国精简22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划精简的人口在73万左右。浙江精简的人口近100万,高于全国平均精简水平,因此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
[5] 王学典:《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6] 《百年潮》记者:《如何看待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百年潮》2009年第10期。
[7] 柳随年等:《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回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
[8] 柳随年、吴群敢:《“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1958—196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 柳随年、吴群敢:《“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1958—196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10] Coale·Ansley J: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1952—1982.Committee on Population and Demography,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4)。
[11] 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 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年版。
[13] 李若建:《中国人口迁移统计失实原因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3期。
[14] 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人口迁移初步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5] 李若建:《大跃进后人口损失的若干问题》,《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
[16] 李若建:《大跃进时期的城镇化高潮与衰退》,《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5期。
[17] 陈理:《60年代初精减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决策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
[18] 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二次印刷,第380—382页。
[19] 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0] 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 同上。
[22] 同上书,前言,第7页。
[23] 罗平汉:《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精减》,《文史精华》2003年第4期。
[24] 罗平汉:《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粮食产销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5] 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4期。
[26] 李若建:《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7] 陈建兰:《1961—1963年中国城镇人口精简浅析》,《兰州学刊》2006年第6期。
[28] 刘松林:《浅析1957至1963年国家职工人数波动的原因及其历史经验教训》,《党史纵横》2003年第1期。
[29] 郑美霞:《试论困难时期的职工精简与城镇居民压缩》,《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0] 苏维民:《杨尚昆与三年困难时期精减城市人口》,《百年潮》2008年第10期。
[31] 杨黎源:《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探索》2007年第3期。
[32] 曹树基:《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33] 李庆刚:《十年来“大跃进”研究若干问题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4] 张善余:《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3期。
[35] 柳森:《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研究评述》,《北京党史》2010年第1期。
[36] 柳森:《1961—196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职工和城镇人口精减》,《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37] 王义跃:《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的精简工作》,载《当代浙江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38] 南京师范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通硕士论文:《“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展过程研究》。
[39]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40]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当代浙江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
[41] 杨树标、梁敬明、杨菁:《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 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刘兆崑的《中国大饥荒时期“非正常人口死亡”研究之综述与解读》一文就对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的死亡人口数进行了研究。
[43]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5页。
[44] 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45] 朱珏:《近十年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述论》,《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6] 有关国民经济调整的有关内容,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6—342页。
[47]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8页。
[48] 浙江省民政厅编:《浙江省行政区划》,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9页。
[49] 雷颐:《国史研究:史学新亮点》,《光明日报》200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