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的研究框架

综观比较管理研究的文献,跨区域尤其是跨国界或者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案例研究、历史分析等跨时间比较管理研究都十分常见,相对于这两类研究,有关跨组织类型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NPO)这三类组织的管理比较研究,则不多见。虽然有关单独针对企业(所谓企业管理)、单独针对政府(所谓公共管理或者政府管理)和单独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的文献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也存在一些针对某些管理领域三类组织的比较管理研究文献,例如针对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三类组织的比较管理研究,但是,系统全面对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还很少见,我国似乎还没有有关这方面的专门著作。对于比较管理学的发展而言,这无疑是一项突出的缺憾。

本书尝试对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根据上述对比较管理方法和比较管理模式的认识,本书的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这三类组织的管理方式的比较,探讨这三类组织管理方式相互之间的可移植性。如果说,所谓管理方式是指在某种特定环境和组织内部条件下,组织管理部门和人员履行其管理职能的方式,或者是管理系统的运行方式,那么,为了具体进行比较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这些组织的管理方式。从组织管理方式的形成逻辑看,组织运行的基础是组织的使命,组织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在组织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为了实现组织的使命,需要构建相应的治理机制。治理机制决定了组织运行的重大规则,这包括组织的基本章程、议事和决策制度、高层管理人员的产生和激励约束制度等。组织的治理机制进而影响了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需要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因素,为了完成组织的管理目标而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实施,在对组织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领域进行管理,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行。在这样的基本逻辑下,随着时间的推进,组织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制度、技术等,自己的管理方式会逐步形成。

根据管理方式的这个形成逻辑,我们提出了如图1-7所示的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比较研究分析框架。本书在分析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这三类组织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三类组织的治理机制和高层管理者的角色。然后比较研究了三类组织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文化管理等五个专业职能管理领域,从而比较全面地对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在战略管理中,包括组织成长的比较,而在文化管理中,涉及有关组织结构的比较。

img

图1-7 本书比较研究的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有关三类组织管理方式移植的若干命题,并探讨现实中三类组织管理方式融合问题。本书之所以没有比较生产运营管理、技术管理等,主要是考虑到这些专业管理可比性较差,甚至在某些组织中不存在这类管理活动。相对而言,在战略、人力资源、财务、营销、文化等领域,这三类组织可比性较大,虽然政府组织并不常常使用“战略”“营销”等企业组织一般使用的概念,但基本上会存在相对应的活动。本书进行比较管理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治理机制、管理者、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和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三类组织之间管理移植的可行性,以期能够为丰富和推进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