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内生增长理论的代表学者罗默(Romer)指出,在通过创新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人力资本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其中从事研发创新活动的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不少研究也显示,科技人力资本作为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投入要素之一,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增长的经济发展转型关键阶段,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迫切。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在2020年达到4万人左右。尽管我国的科技人员规模在过去几十年已取得较大规模增长,然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的规模与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人均科技人员数量显著低于欧美和亚洲主要发达国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的水平也有待提升。

理工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要场所,它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过去20年来我国理工科研究生的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然而愿意就读理工科博士的硕士比例相对偏低,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还亟待发展。要保障高层次科技人才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财政体系。过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在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需求日益旺盛,人才质量提升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财政的充足性面临着挑战。近年来,成本分担政策引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为其中注入了市场的力量。然而,过于依靠市场机制,可能存在外部性、“低技能”均衡等市场失灵,阻碍科技人力资本的投资。在发展理工科研究生教育方面,政府与市场机制当如何协调和配合值得深入探讨。

本书基于发展经济学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归纳出科技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的类型,并提出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财政资助共同作用于科技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框架。基于该框架,研究对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对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规模及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了我国与美国在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财政资助充足性上的差异。

本书第一章论述科技人力资本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发展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在教育财政方面发展高层次科技人才面临的挑战,并从中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及意义。第二章从理论方面构建了市场及财政机制影响科技人力资本形成的框架,并重点论述了科技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外部性、“低技能”均衡、供给低效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第三章基于高等教育理论,归纳了科技人力资本投资、学业发展以及财政资助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利用了对研究生的微观调查,分析了理工科研究生的博士升学意愿,提出了对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市场及财政资助对理工科研究生博士升学意愿的影响。第五章以理工科博士生的学业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财政资助对理工科研究生学业参与以及学业表现的影响。第六章对我国与美国理工科研究生资助的配置差异性进行比较。第七章归纳各章的研究结果,对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形成理论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基于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为我国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发展提供了教育财政改革的依据与政策建议。

本书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提出要促进科技人力资本形成,市场机制与政府政策需要相互协调的理论观点。研究发现科技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知识的外部性较强、博士雇员比例增长缓慢的学科领域,学生读博士意愿较低。要提高财政资助的效率,需要将更多的资源引导到科技人才的教育当中,可以适当采取成本分担的政策。然而考虑到市场的缺陷,在基础学科以及新兴战略产业相关学科推行成本分担政策时应当审慎。在存在不利市场因素的情况下,助研津贴有助于提高学生博士升学意愿。另一方面,研究分析了在科教结合背景下,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发展过程。研究发现采取包括奖学金和助研津贴相互结合的混合型资助方式,能更有效促进科教结合,提升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通过与美国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的科研资助体系对人才培养投入相对不足,尤其在基础学科领域投入比例相对较小。这使得我国的理工科研究生资助相对不足,并且资助的配置很难对于不利市场条件进行补偿,进而导致理工科教育资源分配低效的状况。

当前,我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旺盛,本书基于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本形成的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了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的规律,丰富了科技教育财政相关理论,为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的教育政策改革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