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著献给知己的乡亲与文友
耕夫
允岭是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凭在文学圈里的资历和人缘,完全可找个职务高、影响更大的人为他的小说集作序。可他偏偏选我,且不许推辞,说我最了解他的根底。想想也是,一眨眼的工夫,与他相识竟有三十八年。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济宁地区文展馆,负责《济宁文艺》的创刊和编辑工作。我在来稿中发现了一篇寄自微山县郗山村的写婆媳纷争的短篇小说:《纠纷》。作者把婆媳形象写得活灵活现,各自的心理活动也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篇小说可以发表,更重要的,我觉得作者很有潜质,能写出更好的小说来。我决定去微山找他。微山县离济宁最偏远,我和高永升先坐了200多华里长途汽车到县城,然后在县招待所租了辆自行车,沿着泥泞的公路再奔四十华里外的郗山村。郗山是个人口过万且藏龙卧虎的大村,殷允岭家住村东破旧的三间草房里。他的母亲很热情地告诉我们,允岭正在韩庄水泥厂干工。于是我们又艰难地骑行了三十多华里,几经打听来到了韩庄水泥厂。在扬尘的料场上,看到一个瘦削的小伙,穿一件湿透的工作服,咬牙切齿地把一块块青石抱起来,投进身边的破石机口。我们说明来意,他的小眼睛立刻放出奇异的光芒,问他的小说“真的能发表吗”,我点点头。他立刻又问:“我可以写下去吗?”我十分肯定地说:“是的!”于是从那一天起,我们就成了文友、兄弟,跟着他下湖、上岛、回家,结下长远的友谊。也是从那一天起,他真的坚持写了下来,在《山东文学》《柳泉》《泉城》《海鸥》等刊物上发表了《散去的湖雾》《苇喳儿》《湖人琐事》等一系列以微山湖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成了济宁地区文学创作骨干,又以“带帽指标”招进县文化馆搞专业创作,后被评上中高级职称,携妻儿进城。
从此他更加努力地写作:趴在椅子、床边写,仰在席子上抵住膝盖写,把脚放在水盆里写,凭着一腔激情与执拗,变魔术般地左一篇右一篇,很快就发表了多篇散文、十几个中短篇小说,至1986年,33岁的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大船浜》,拿下了山东省首届“泰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再之后,他的文学创作进入顺流,小说连连获奖,《小说月报》选载,又撰写了《焦裕禄传》《雷锋传》《孙家栋》,连获国级大奖,还改编创作了多部电视剧。人也从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市作协主席、市文联主席、市九三学社主委,又提升为市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常委……
这期间,我调入省作协,高永升调入了省委宣传部,但我们“三仁”友谊,像微山湖水一样,深且清澈。他在县人大任职时,我们三人相聚一起,永升问他:“当官了,还坚持写作吗?”他沉下脸回道:“咱不就因为写作,党才给咱这个位儿吗!写作是咱立身之本,否则,嘛也不是。”话虽直白,却说到根上!只不过这时的允岭,更知道我们党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他付出大精力写下的作品,弘扬社会主旋律,歌颂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还有歌颂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的传记文学作品。花甲之年,又探险南极,写下洋洋六十万言的《“雪龙”纪实》,张扬了南极精神!
我喜欢允岭的纪实作品,莫如更欣赏他的小说。读他的小说,会觉得湖面像刚揭开的蒸笼,乳白色浓得难以散去的湖雾扑面而来。夏天流绿飞红、“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万亩荷荡,牛叫一样的汽笛响时,航道上突然驶过火车样的船队……还有鱼群掀翻丈八渔船的传说,母乌鱼产籽后双目失明,小乌鱼钻入母口,滋养母鱼复明的“孝鱼”故事,“苇喳儿”鸟用湖草将芦苇交叉绑住筑造巢穴、孵化小鸟的场景,老鳖咬住牤牛蛋被钓上岸来的真实却又奇巧的趣事,还有冬日的百里冰光、万亩芦花的迷人景象,都给你带来身临其境般的审美享受。他的小说在叙事中注重刻画人物:足智多谋的贾秃子、聪慧的渔家姑娘贾秀琴、精明能干的“表哥”、柔情似水的春姐……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那俏皮、流畅、幽默、略显“个色”的语言,乍读让你觉得主、谓、宾排序无规,但只要稍微一动,却立刻失去了原有的色味,你不得不向他妥协。他语言的另一特色是雅俗共赏:雅起来如诗如歌:“太阳落湖的时候,好像发出着热铁煎水的咝咝声……”俗的时候,那些“龟孙儿”“鳖羔子”骂人的话语,从俊俏渔妇嘴里出来,不觉刺耳,反倒有几分逗人,使人物越发鲜活起来,陡增了小说独有的风格与魅力。
在欣赏允岭的小说之时,我更赞赏他忠孝两全、感恩重义的处事之道和尊师敬友的美德。穷苦岁月,为了给身患绝症的父亲寻药,曾徒步黄河沙滩百里。老母病重,他拒不参加酝酿他升职的推荐大会,昼夜守护母亲。他感恩为之抄过文稿的朋友、编发过文稿的老师,在他能够探望的机会里,哪怕是遥在千里的青岛、北京、石家庄,他也要前去问候安慰,相会倾情。他比一般人更多地牢记了一些帮助他的人,大小事……但是,他又是一位具有浪漫情怀、有胆魄,却略显粗豪的人物:2013年夏,我与他同在杭州,他因为加班采访杭州海洋研究所所累,夜间突发心梗。我叫来急救车救他一命,他却在带上三个支架之后,飞到南极追求极致去了……
允岭是多才多艺的人物,爱玩乒乓球,八个样板戏的主旋律和主要唱段能拉能唱。擅长竹笛、二胡、板胡,尤其京胡演奏,不仅能和戏友忘情欢乐,近日又买来一把大提琴,玩起了洋乐。这一切都是他文化素质的外化、多彩生活的闪光。但百年之后,能真正留于这个世界的,只有他被人津津乐道的小说。
此为序。
2016年11月19日于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