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研究与思考(4)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别人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人们对老师的要求,尤其是道德要求要远远高于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要求,老百姓认为社会上很多事情,别人能做但老师是不能做的,这也反映出在老百姓的观念里,教师应该是道德比较高尚的群体。

对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和态度,老百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老师对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态度不好,家长可能会接受,现在,人们要求教师对孩子都能一视同仁。其实,这也是教师应该做到的。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贫富,不分好差都应热心教诲。就像刚才我说的,好的教师既能把好学生教得更好,也应该能把差学生教好,否则就不是好老师。这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深入一步说,党和政府正是基于教育的公益性,基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奉献”的本质特征,始终强调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始终强调教师的待遇要得到保障。我们老师当然应该具备奉献精神。

中国教师报:师德重要,但是师德又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您认为怎样加强师德建设?

李明阳:第一,在评价教师的时候要把师德放在首位。我们教坛新星的评选,师德是首要的,如果没有这一点其他免谈。第二,师德要有章可循。要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导向、约束等都要具体化、规章化。如果没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师德建设就会虚化。第三,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全过程。第四,应当建立一个社会监督机制。第五,应该建立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运用这个考核的结果,坚持师德考核在教师晋职、晋级和评优中的一票否决。第六,应该坚持树立正面典型。建立表彰工作的长效机制。

七、高师院校要为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

中国教师报:这次会议,我们看到安徽省各个师范院校的领导也参加了,为什么会作这样的安排?

李明阳:基础教育对师范院校有些怨言。有的校长反映,师范院校有的毕业生对基础教育“新课程”不了解,当然这是个别现象。还有老师说,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不如以前了,质量下滑。高师院校也有他们的苦处,新课程在中小学刚刚开始,进入高校的课程有个过程。另外,师范院校好的生源短缺,一定程度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我们这次所以请师范院校的负责人来,是希望师范院校能够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听到基础教育的声音,关注新课程改革,关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应当说,从前年以来,高师院校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效果就非常明显,只要开始重视了,很快就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的教师。高师院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的质量,我们希望高师院校能够多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合作,为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

中外教育的异同和互补——从美国的《虎妈战歌》说起

《虎妈战歌》是“虎妈”教育两个女儿的经验文集。作者“虎妈”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中国福建的49岁的蔡美儿(英译名)。之所以被称为“虎妈”,是因为别人认为这个妈妈管教女儿过于严厉。在《虎妈战歌》中,“虎妈”讲述了自己严厉管教两个女儿并使其成为成绩全A的“音乐天才”的故事。书中说,由于她的管教,大女儿索非亚14岁就登入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奏会,被哈佛、耶鲁同时录取。

身处美国的“虎妈”育儿方式不同于西方,她认为西方人对孩子的宽容超过了对孩子的教育,恰当执行东方的严格家教方式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她给女儿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而其他科目平平;不准演奏钢琴和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虎妈”的观点和教育方式引发了一场大争论,自诩为崇尚自由和尊重儿童个性的美国人认为“虎妈”的做法是虐待儿童;而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为此而困惑——不是说宽松的家庭氛围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么;还有人认为不要争辩中西方谁的教育理念更先进,应该在“批评太多”和“表扬太多”中寻找平衡点。

无独有偶,2012年4月19日在接待“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美国校长代表团时,中国校长说为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伤脑筋,美国校长却为学生不愿系统学习知识只要创新而烦恼。

2012年5月4日,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中美省州教育厅厅长对话在北京举行。在对话会上美方一位女厅长的话打动了大家。她说,她认识中国西部山区的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与她分别时送给她一个小乌龟,小姑娘说她自己会像这只小乌龟一样慢慢地但不停地爬,她相信自己能走出大山去创造新的生活。这位美国的官员为小姑娘这样小的年纪而有这样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顽强精神而深深感动。她说在美国同样年纪的孩子还不懂事呢!

放眼世界,我们会看到更为复杂的教育现象。比如,中国以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业成绩好于美国而自豪,美国则以基础教育领域有创新潜力的人数多而自豪。中国的家长和学生正在追求更高的学历以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美国学者正在关注合理解决美国当前正在兴起的“辍学经济”。中国一些人认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韩国正在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绩下降中反省自己为什么沦为“数学后进国”。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努力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日本正在实施以增加课时、加深难度、提高教育质量为标志的新的教学方案。中国正在试图使学生掌握更为广博的知识,以打下更为宽厚的素质基础;法国正在把基础教育界定在应该打好的基础范围内。中国部分人认为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不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由“一纲一本”走向“一纲多本”;而美国公布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最终定稿,标志着各州采用并实施统一标准的开始。日本倡导通过政府提供财政性教育经费,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形成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英国倡导“特色学校建设”,通过政府和社会共同集资,在基础薄弱地区建设以不同优势学科为重点的各具特色的学校,以通过比较优势提高社会声誉,改变落后面貌。

很明显,中外教育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人们或许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更应该看重对既有知识的掌握,还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是通过严格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律,还是通过对他们的赞美,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信?我们是应该把孩子看作是成年人教育的作品,还是更应该尊重他们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我们是应该让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是让他们习惯于竞争的残酷从而在未来的成人世界里获得更高的成就和满足感?再或者说,我们是应该培养技术性的劳动力,还是培养未来能够提供崭新价值观的领导者?那么,而这些看似矛盾的对立面难道真的就不可调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吗?真的就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吗?真的就没有处于两端的中间点可供选择吗?这让我想起“鲁庙之器”的典故。“鲁庙之器”说的是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为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参观周庙,看到欹器。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说:“这是宥座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座之器盛满水倾覆,空了就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空了就斜着,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孔子长叹道:“呜呼!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孔子这里是借“鲁庙之器”阐述“中庸之道”。讲儒家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不偏不倚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效果。

我们应当抱着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的态度,理性地而不是感性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全面地而不是孤立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分析中外教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优势和不足,在承认中外教育差异的前提下寻找共同点,最大限度地张扬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足,寻求交流、借鉴、合作过程中的效益最大化,从而收到我们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做到“仰望星空,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多元的教育文化;脚踏实地,以科学的态度坚持育人的核心价值”。至此我想起百年老校桐城中学的一幅名联。这幅名联是桐城派后期大师、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桐城中学创始人吴汝纶先生(1840—1903)撰写的,上联是“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下联是“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匾额是“勉成国器”。吴汝纶先生当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为国育人,以求“富国强兵”。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的“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道出了他创办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当然,教育可以交流、借鉴,但教育的模式是不可以照搬照抄的,因为教育虽然有其共性,但教育毕竟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中,处于教育发展特定的历史阶段,教育体现国家的核心价值和阶段性特征。有个“南橘北枳”的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的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意思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

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要刻不容缓地回归教育本位

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和事,从而看得更全面、客观、真实,得到科学的结论。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多从教育的视角看教育,看到的多为教育的艰辛历程和来之不易的成就。跳出教育看教育又看到了哪些呢?

一、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不妨选择最为大众化的网络媒体报道的2009年下半年几则影响较大的涉及教育的信息来分析一下。

(一)2009年教育部部长更替引发网民热议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过表决,决定了教育部部长的更替,一时网友评论如潮,以致广州日报2009年11月2日刊登王石川文章《教育部部长易人为何广受关注》。文章说,一名官员的任免,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再正常不过。被免去职务,并无感情色彩,只是一个中性词。且有消息称,被免去部长职务者另有任用,就此而言,实属寻常。但是,教育部部长易人更引人注目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之所以如此,就是在网友眼里,教育部部长代表教育,而教育为整个社会甚至为每一个家庭所关注。

(二)央视曝八大“教育潜规则”

据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2009年11月2日报道: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治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一是“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二是择校费“被自愿”;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三)《人民日报》五问中国教育

《人民日报》称:2009年10月12日,本报全文刊登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三十五中时所作的重要讲话,字里行间让人体会到总理对中国教育现存问题的沉思。本版自10月19日至10月23日,从温总理讲话中归纳出五个问题是以“五问中国教育”。一问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二问怎样培养出更多“李四光”;三问“教育家”们在哪里;四问素质教育何以年年提年年缺;五问教师地位为何总没“到位”。

上面引用的为媒体信息,总体而言,媒体是代表大众的,是反映客观现实的。

“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很少看到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对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就的肯定和赞美,更多看到的是批评、要求,其严厉程度甚至令辛苦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委屈和难以接受。但我们不必抱怨媒体,因为现代媒体主要的功能是发现并批评你的不足,而不是对你应该做到事情的肯定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