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改革是民生发展动力之源在线阅读
会员

2018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改革是民生发展动力之源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政治中国政治16万字

更新时间:2019-12-06 20:00:38 最新章节:附录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测算过程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老百姓民生改善最明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最快的40年,也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推进,人民福祉不断增长,广大老百姓民生改善的满足感不断提升的40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总体上实现小康的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扩大到方方面面,老百姓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增进老百姓的民生福祉,成为进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同时,改革成为激发民生发展活力,触发民生发展动能,做大民生发展蛋糕,提升人们民生发展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不竭力量源泉。本书以“改革是民生发展动力之源”为主题,探讨改革对民生发展的影响。报告以“中国民生发展指数4.0版”,对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260个地级市的民生发展分别进行了测度。排名2018年民生发展前5位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分别是深圳、北京、杭州、上海、广州。相较于2017年前5位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的排名,深圳超过北京排名第-一,杭州超过上海、广州跃居第三。这表明深圳、北京、杭州、上海、广州在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开放能力、共享能力上较其他城市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反映出传统的“北上广”被“北上深杭"替代的发展趋势。排名2018年260个地级市前10位的城市依次分别是金华、苏州、东莞、珠海、中山、无锡、阿拉善盟、威海、佛山、绍兴。报告还评出了“2018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2017年排名地级市第29位的金华市一路高歌猛进,取代了苏州市成为2018年地级市民生排名第1名。同时,2017年排名第16位的威海于2018年跃升至第8位,其余8个入围城市皆是前10位名单中的常青树,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虽然跌出前10,但其所取得的成绩仍旧不俗。
品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3-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现代化尤其是其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占据着决定性地位。新时期,伴随着包产的推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从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化的转型,也成为小说叙事的一个主要内容。目前,关于新时期小说中农民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很少,对农民意识现代转型的系统研究基本上是空白。本文力图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线索,从土地意识、身份定位、伦理困惑、科学意识、消费观念等五个方面梳理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并由此探究农民
    张连义政治19.4万字
  • 会员
    本书充分利用解密档案《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从中国革命的外部环境即国际大背景切入,全面考察了共产国际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所给予的影响和作用。共产国际的这种影响及作用由于受联共(布)内外政策的左右而呈现出双重性,本书尝试探究了共产国际有此双重性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客观地展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共产国际、联共(布)影响的程度,特别是对毛泽东
    黄雅丽政治29.9万字
  • 会员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作者立足于大历史观,以现代性反思为视域,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本质属性、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发展路径等基本理论问题。本书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文明形态的中国
    梁华平政治21.2万字
  • 会员
    当今世界,纷繁变幻。面对天下大势的变化,应该如何理解走入新时代的中国?新一代的中国学者应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为未来做好充分的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吉林大学不同学科的学者从文明的意义上就各自的视角分别对中国道路和理论自信、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热点问题、中国的内涵及其审美理想、新时代中国国际法法治思想、中国的法律文化、中国学派的建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逻辑、中国的反贫困道路和当代中国数字政府治理等问题
    何志鹏等政治19.8万字
  • 会员
    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是胶州湾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所引发的一次激进改革,出现了突破制度层的内在需求;同时
    张海荣政治37.8万字
  • 会员
    明代监察御史巡按制度在明代监察体系中具有突出意义,巡按御史在维系中央和地方关系,加强上下沟通及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方面均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曾严重地影响、干扰了地方的政治生态。本书力求通过对明代巡按御史所承担的言事、纠劾、考察、监察及司法等基本职责及其履职的细部考察,重新认识明代御史巡按制度和巡按御史,为深化明代监察制度研究增砖添瓦。
    陶道强政治22.5万字
  • 会员
    所谓中坚社会势力,是指相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支持某个王朝政权存在的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社会势力的中坚势力阶层或势力集团。秦亡于中坚社会势力的缺失。汉初有意识地对中坚社会势力进行了弥补。西汉前期,旧贵族、豪强、文吏、士人、贫窭者等各种社会势力都实现了向士大夫阶层的转化。西汉中后期,士大夫间的关系逐渐紧密,由“相善”“厚善”发展为“同志”“同好”再到“党人”“吾徒”的群体性认同关系,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士
    张继刚政治19.2万字
  • 会员
    多都并存制度是一个政权或王朝在国都之外另设辅助性都城以加强中央控制力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是多都并存制度起源并定型的时期。研究先秦时期的多都并存制度对认识我国古代都城制度并进而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对夏商周王朝的多都并存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秦晋齐楚燕赵等诸侯国的多都并存现象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对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的产生原因及其深远影响进行了剖析,堪称古都学的一部力作。
    潘明娟政治24.9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东汉士人清议活动及由此引发的士人思想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对清议的文化含义和古代清议传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系统梳理了东汉士人清议产生的时代因素和文化背景,并就党人清议和名士清议的表现形态及其政治性与舆论性进行了探讨,补充或纠正了前人相关成果中的不足。在对清议的方式与传播方法作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由清议活动衍生出的士人文化类型,并就清议与散文尤其是述德性碑文创作的关系、清议活动中的谣谚艺
    孙立涛政治28.4万字